如何应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时间:2021-08-09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pediatric herpangin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

  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主要侵袭1~7岁儿童,潜伏期2~4天,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一般治疗

  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清淡饮食,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 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 腔;

  发热患儿衣被不宜过厚,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勤监测体温,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体温38.5℃以上者,物理降温可使用减少衣被、适当降低环境温度、多饮水等方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已不推荐,亦可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物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降温。止惊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治疗,可首选咪达唑仑缓慢静脉注射,在无静脉通路时可选择咪达唑仑肌肉注射,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

  预防

  多多了解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了解其简便的识别方法及传播方式,以便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可及时就医,并做好相关隔离防护措施。对孩子适当普及防病知识,教育孩子适量饮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咬玩具等。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患病者。气温变化较大时,注意增减衣物。对于游乐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等疾病高发场所,应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以上文字引用于网络百度百科)

                              胡春新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