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影像中心来了一位腹痛的病人,图像扫描表现为肠梗阻,但是梗阻的原因及梗阻点,需要结合临床进一步综合考虑分析。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我科组织科内会诊,最后确诊为腹内疝。
腹内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肠系膜或大网膜的正常或异常孔道、裂隙进入另一腹腔间隙而形成的疝。
一、病因: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腔内某些结构的形成异常,可遗留潜在的孔隙或裂隙,为腹内疝的发生创造条件。如十二指肠旁疝,是由于胚胎期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发育异常,导致部分肠管通过异常的隐窝疝入。
2、后天性因素:腹部手术是后天性腹内疝的常见原因,手术造成的腹膜缺损、肠系膜裂口,若未妥善修复,肠管可能由此疝入。此外,腹部外伤导致腹膜、肠系膜破裂,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腹内疝。腹腔内炎症可使肠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粘连束带,肠管在肠蠕动等作用下,可被束带压迫或穿过粘连形成的孔隙,从而导致腹内疝。
二、临床表现
1、腹痛:腹痛最为突出的症状,多为突发的剧烈绞痛,这是由于疝入的肠管受到嵌顿、压迫,导致肠管缺血、痉挛。疼痛部位常与疝发生的部位相关。
2、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由于肠管梗阻,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因气体和液体积聚而扩张,导致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是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之一,若为不完全性腹内疝,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
三、影像表现
1、X 线:腹部立位平片可见肠梗阻征象,如肠管扩张、积气积液,出现多个气液平面。但 X 线对于腹内疝的直接显示能力有限,难以明确疝的具体位置和类型。
2、C T:是诊断腹内疝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够显示疝入肠管的位置、形态、走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疝环的位置和大小,增强 CT 还能判断疝入肠管的血运情况,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3、超声:可显示腹腔内异常的肠管聚集,肠管蠕动异常,还能观察到疝入肠管的血流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腹内疝,如网膜孔疝,超声可发现肝门附近的异常肠管回声,但是受肠管内气体干扰,超声不作为首选。
四、治疗方式:腹内疝一旦确诊,原则上应尽早手术治疗,以解除肠梗阻,防止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1、传统开腹手术:通过较大的腹部切口,直接暴露疝的部位,将疝入的肠管复位,并修复疝环。优点是手术视野开阔,操作相对直接,能较好地处理复杂情况。缺点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切口感染、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等优点。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小的穿刺孔,插入腹腔镜及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可清晰观察腹腔内情况,准确找到疝的位置,复位疝内容物并修补疝环。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对于疝内容物已发生坏死、严重粘连等复杂情况,可能需要中转开腹手术。
该病例在影像中心医生与临床医生的综合研判下诊断明确,手术及时,不仅缓解了症状,更是避免了病情恶化,防止了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最终病人恢复良好,很快回归正常生活。
(撰稿:杨艳霞 审核:刘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