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脑部病变,关爱脑健康,从头颅核磁开始

时间:2023-11-16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多种脑血管病变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患者表现出记忆、注意、执行功能和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的严重受损,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痴呆阶段。

  在所有诱发血管性痴呆的脑血管病变中,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血管性痴呆的重要病因。

  随着近年来人群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由此诱发的血管性痴呆患者数量亦呈现增加趋势,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并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f24484736562f6e9b81062971cbb44e9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病因明确,若能通过准确的诊断方式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则对患者预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发挥积极作用。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头颅核磁(MRI)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价值。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又称核磁共振、核磁、MRI,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其主要是利用较强的外部磁场与人体当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射频脉冲作用时产生的磁共振现象,最终通过专业设备成像的一种检查方式。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

01e63ae4c0982bcbe3154f7dc7c2d779

  头颅核磁共振的意义

  1.可检查血管疾病,如脑缺血、脑梗塞、脑出血、血管畸形等;

  2.可检查肿瘤病变,如良性囊肿、垂体瘤、脑膜瘤、恶性胶质瘤、脑转移瘤等;

  3.可检查头外伤,如脑挫裂伤等。

  头颅核磁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临床诊断中来。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患者头颅中血管、斑块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可以观察到额叶、脑室方面的情况。头颅核磁共振能够确定患者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发病部位,并辅助确认痴呆病理分型,能够帮助老年患者尽快得到诊断和进行下一步护理治疗,对于及早控制患者病情的变化、促进患者的恢复,都有较大的帮助和意义,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注脑健康,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定期体检,缓解疾病发展,早发现、早治疗,别让血管性痴呆伤害我们的家人。

  我院拥有一台1.5T核磁共振设备,已运行近十年,我们的诊断医师已具备丰富的经验,能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帮助脑部病变患者及早发现病变,以便得到及时诊治,为患者健康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