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暑假,南山团建活动日益增多,急诊接待中暑患者也日益剧增,大家在共享美好夏日时光的同时也要警惕“夺命杀手”——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属于致命性急症,具有高死亡率(20%-80%)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它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热射病的分类
1. 经典型热射病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 起病隐匿,体温可能升高不明显,但伴随意识模糊、嗜睡、谵妄甚至昏迷。病死率高达30%-70%。
2. 劳力型热射病
常见于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运动或劳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起病急骤,体温迅速超过40℃,伴随大量出汗后无汗、抽搐、昏迷。病死率约30%。
二、热射病的典型症状(“烫、晃、晕、乱”)
烫:核心体温≥40℃,皮肤干热或大量出汗。
晃:极度乏力、步态不稳,如醉酒状。
晕:剧烈头痛、恶心、视物模糊。
乱:意识混乱、烦躁、抽搐,甚至昏迷。
三、急救措施(黄金30分钟)
1. 立即脱离热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衣物。
2. 快速降温:
冷水浸泡法(最佳):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2-20℃冷水中。
凉水+风扇:喷洒冷水并用风扇吹风促进蒸发。
冰敷关键部位: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3. 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4. 谨慎补液:清醒者可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昏迷者禁止喂水。
5. 立即送医:即使症状缓解,仍需专业治疗。
四、常见误区
误区1:在家降温就能治愈(必须送医)。
误区2:服用退烧药(无效且可能加重肝损伤)。
误区3:酒精擦浴(可能导致中毒)。
误区4:依赖腋温测量(直肠温度更准确)。
五、预防措施
1.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10:00-16:00)。
2.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水,补充电解质(如运动饮料)。
3. 穿着适当:浅色、透气、宽松衣物,戴遮阳帽。
4. 特殊人群防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避免独处高温环境。
5. 热习服训练:高温工作者应逐步适应高温环境。
热射病进展极快,从不适到昏迷可能仅需30分钟,因此“降温第一,转运第二”是关键。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务必立即采取行动,避免延误救治。
(撰稿:庞温馨 审核:刘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