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流行性腮腺炎
1、传播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2、主要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3、预防措施
1.尽量不要去人流密集的场所。
2.如要外出,要佩戴口罩,防止鼻腔和口腔接触病毒而导致发病。
3.在平时可以多喝水,屋内要保持15分钟到30分钟以上的空气流通。
六、 肺结核病
1、传播途径
肺结核病飞沫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把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入空气进行传播。
2、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2周、痰中带血或咯血,少数患者伴有结节性红斑、角膜炎等。
3、预防措施
① 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肺结核患者,避免接触,尽早治疗,降低传染性。
②切断传播途径:避让他人,不随地吐痰,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③接种卡介苗:婴幼儿阶段积极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感染。
④ 提高免疫力:注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肺结核。
七、 疱疹性咽峡炎
1、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接触、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
2、主要症状
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感染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3、预防措施
①引导幼儿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
②注意加强日常锻炼,尽量少去公共场合。
③居室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
④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八、百日咳
1、传播途径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各年龄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2、主要症状
①潜伏期
百日咳杆菌进入人体后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7-10天。
②卡他期
和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初期表现相同,有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③痉咳期
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2个月以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常呈“鸡鸣样”,反复多次,可咳出黏痰,昼轻夜重,影响睡眠,且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严重者可导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出血,甚至可出现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还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
④恢复期
痉咳逐渐缓解,鸡鸣样吼声逐渐缓解,但阵发性痉咳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学龄前期和学龄前儿童都可能会有以上典型咳嗽症状,表现为以夜间咳嗽为主的长期慢性咳嗽。
⑤并发症
百日咳的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也可能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3、预防措施
①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最好方法。父母可在宝宝出生3个月后,每隔4周给宝宝注射一针百白破(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连续3次。“百日咳”流行期间,满月的婴儿也可接受注射疫苗。一年后首次进行强化注射,4-6岁再进行第二次强化注射,做到全程预防接种,以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②控制传染源
“百日咳”传染性较强,因此需要尽早隔离患者以预防“百日咳”的流行。凡确诊的患儿,及时进行治疗并按要求进行隔离。要注意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③注意个人卫生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手绢或者纸捂住口鼻,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④及时佩戴口罩
照顾婴幼儿时,如成人出现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
⑤健康生活
膳食均衡,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