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什么时候可以练习走路?

时间:2025-08-18

      康复科的偏瘫患者及家属往往对“走路”有着强烈的期待,他们认为,不管如何,先会走路再说,好不好看是其次,但盲目过早练走路,不仅可能形成“划圈步态”“踮脚走路”“提胯走路”等错误模式,还可能加重关节损伤,重要的是错误的步态一旦形成,极难纠正,而且在过早练习走路的过程中还极为容易摔跤跌倒,年龄大的患者容易骨折。而过晚启动则可能错过最佳恢复窗口。把握正确的时机,需要以科学评估为基础。

  偏瘫患者开始练走路前,需具备以下核心基础能力:

  1. 肌力达到最低标准

  下肢的肌力是行走的核心动力。一般来说,患侧下肢的髋屈肌、膝伸肌肌力需达到3级,简单的说就是能主动抬起肢体对抗重力,踝关节背屈肌力至少2级(能轻微主动活动)。若肌力过弱,身体会依赖健侧代偿,形成错误步态,

  2. 平衡功能稳定

  行走需要动态平衡能力,患者需先能完成静态平衡,在不用人辅助的情况下可以站立,再逐步过渡到动态平衡(如重心转移、迈步时的重心控制)。若站立时仍摇晃不稳,强行走路易摔倒,增加骨折风险。

IMG_256

  3. 患侧感觉功能基本恢复

  若患侧下肢存在严重感觉障碍(如麻木、感觉减退),总是感觉脚下好像踩着棉花,容易因动作控制失误导致扭伤或步态异常。

  偏瘫患者的行走康复并没有“固定时间节点”,而是取决于个体功能恢复的状况。只有当基础能力达标时,走路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建议在康复科医生和治疗师评估后开始练习走路,不要盲目攀比进度,才能真正实现“走得稳、走得远”的目标。

  (撰稿:张成成    审核:刘玉卿)